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鄂西地区某县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疫情调查
雷雯, 赵鑫, 刘建华, 张皓, 笪琴, 朱文祥, 吴娟娟, 田雨, 鲁芳芳, 李芳芳
摘要34)   HTML    PDF (625KB)(168)   
目的 调查鄂西地区某县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聚集性疫情,为制定SFTS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测分析此次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首发病例密切接触者不同暴露方式罹患率差异,重点分析SFTS可能传播的危险因素。 结果 该起疫情首发病例1例,续发病例4例,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在54~86岁,中位数为64岁。续发病例发病潜伏期为5~13 d,平均潜伏期为7.75 d。为首发病例擦拭身体(接触到血液)的7名密切接触者中有4名发病,不同暴露方式的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 结论 本起疫情为该地首起人传人引起的SFTS聚集性疫情。有关部门应对群众普及SFTS防控知识,加强对医护人员SFTS诊疗知识培训,从而有效控制该病的传播,降低病死率。
2024, 35 (1): 100-10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18
三峡库区宜昌段1997-2020年鼠形动物监测报告
赵鑫, 刘建华, 张皓
摘要129)      PDF (645KB)(696)   
目的 调查三峡库区宜昌段鼠形动物种类构成和密度的消长规律,为科学开展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1997-2020年三峡库区宜昌段鼠形动物监测资料,运用Excel 16.0、SPSS 20.0和Joinpoint 4.8软件分析种群分布和密度变化趋势。 结果 1997-2020年间三峡库区宜昌段监测发现鼠形动物9种1 059只,平均鼠密度为1.56%。其中居住区密度为2.94%,鼠密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P<0.05),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耕作区密度为1.03%,鼠密度无明显趋势变化( P>0.05),以黄毛鼠和黑线姬鼠占优势。 结论 三峡工程运行后,三峡库区宜昌段居住区和耕作区鼠形动物密度未出现明显变化,但仍存在鼠传疾病发生的风险,应继续加强鼠形动物监测和灭鼠工作。
2022, 33 (1): 67-7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12
广东省流行的3株登革热2型病毒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分析
白志军, 张培, 洪文艳, 刘建伟, 狄飚, 杨智聪, 任瑞文, 方美玉, 林立辉
摘要334)      PDF (1542KB)(1049)   

目的 测定广东省3株登革热2型病毒的全序列,探讨其来源及基因型。方法 运用RT-PCR法扩增来自广东省的登革热2型GD09/93、GD05/98和GD19/2001病毒株的全序列,采用遗传距离法构建进化树。结果 3株登革热2型病毒的全基因组长度均为10 723 nt, 5'及3'端各有一非编码区,结构基因和非结构基因位于基因组97~10 269 nt之间,共编码3391个氨基酸,读码结构完全相同。GD05/98与GD09/93、GD05/98与GD19/2001、GD09/93与GD19/2001之间的碱基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3%、92.4%和97.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7%、96.5%和98.5%。结论 3株登革热2型病毒均对乳鼠致病,与对乳鼠不致病的参考株(DEN2-04株)比较共有18个氨基酸位点的差异引起极性或电荷变化,PrM-134、NS2A-153、NS4B-102所带电荷的变化对抗原性影响较大。GD05/98株与泰国分离株同为Ⅱ基因型,GD09/93和GD19/2001株与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台湾株分在Ⅳ基因型; 表明我国登革热2型病毒有不同的基因型,而不同时期也存在同一种基因型传播。

2013, 24 (5): 392-396.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04
非洲猪瘟媒介软蜱在中国潜在的适生性分析
刘建,唐慧林,饶玉燕,尤扬,吴绍强,汪明
摘要1345)      PDF (1035KB)(1183)   

目的 非洲猪瘟病毒可引起家猪的出血性致死性疫病,其一旦发生,很难根治。对此病传入我国的危险性进行评价,预测其生物传播媒介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对于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运用适生性分析软件Climex预测软蜱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结果 根据软蜱的生物学数据和软件自带的模板参数,得出软蜱的调试参数;经Climex分析,软蜱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东部、重庆、陕西南部、湖南、湖北、江西东北部、安徽、河南、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南部等地的生态气候指数值>20,为高适宜潜在发生区。结论 我国部分地区可能成为非洲猪瘟的自然疫源地。提示应将这些地区列为监测和防控的重点。

2010, 21 (4): 317-320.
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1型登革热病毒及临床应用
白志军1,2,刘建伟1,洪文艳1,任瑞文1,陈万山3,卢业成3,张复春3,方美玉1,林立辉1
摘要1267)      PDF (507KB)(1247)   

目的 建立登革热1型病毒(DV1)TaqMan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及应用于临床诊断。方法 根据DV1 5′端非编码区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一套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用4个血清型DV标准毒株为对照,收集40份DV1临床血清为检测标本。通过对DV1标准毒株RT?PCR后,采用体外转录方式获得RNA模板作为阳性对照,检测所建立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特异性。取DV?IgM/IgG 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将TaqMan荧光定量PCR和DV?IgM/IgG ELISA进行敏感性比较。结果 所建立方法的最低检测限约为每反应10个基因拷贝。发病后不同时间采集的登革热患者血清标本检测结果为:发病1~3 d的患者RT?PCR阳性检出率最高(81.25%);4~6 d ELISA?IgM检出率最高(85.00%);7 d后ELISA?IgG检出率最高(75.00%)。结论 在登革热的早期诊断中建立的RT?PCR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可作为DV1的快速诊断方法。

2010, 21 (3): 229-232.
蜱对非洲猪瘟传播作用的研究进展
刘建, 吴绍强, 唐慧林
摘要967)      PDF (308KB)(1168)   

【摘要】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热、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蜱作为媒介昆虫在非洲猪瘟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蜱在非洲猪瘟流行病学中的作用,笔者综述了蜱感染病毒的动力学研究进展、蜱的遗传背景、病毒型差异以及环境等因素对蜱传播非洲猪瘟病毒的影响,全面了解蜱与非洲猪瘟病毒在传播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从而为评估非洲猪瘟入侵我国的风险和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2009, 20 (2): 175-177.
驻京郊某部营区蚊虫种群及其调查方法的研究
邓兵1;赵彤言2;刘文华1;董言德2;李宏1;张晓龙2;黄清臻1;李春晓2;张映梅2;刘建平3
摘要1352)      PDF (332KB)(765)   
目的 了解驻京郊某部营区蚊虫种群构成和密度情况,探索新型蚊虫采集手段。方法 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诱捕法,同时以帐诱法进行比较。结果 二氧化碳诱蚊灯共捕获成蚊676只,分为2属2种,其中淡色库蚊占95.71%,白纹伊蚊占4.29%;淡色库蚊主要于前半夜捕自工作区和小树林,白纹伊蚊主要于凌晨捕自生活区和小树林。帐诱法共捕获蚊虫178只(仅2h),淡色库蚊占83.70%,白纹伊蚊占16.30%。结论 初步摸清了驻京郊某部营区蚊虫种类构成及密度情况,同时表明二氧化碳诱蚊灯可以作为蚊虫预警的可靠手段。
不同动物(血)对蚊虫的引诱作用
张晓龙1;董言德1;汪中明1;邓兵2;刘建平3;赵彤言1
摘要1594)      PDF (152KB)(817)   
目的 比较不同动物及动物血液对蚊虫的引诱作用,探讨蚊虫对动物宿主的嗜血习性。方法 以不同动物血液引诱实验室饲养的蚊虫,以不同动物进行野外现场引诱蚊虫实验。结果 实验室内淡色库蚊对猪血的吸血率最高,为51%,其他依次为人血、狗血、绵羊血和牛血;白纹伊蚊对牛血吸血率最高,为47%,其他依次为绵羊血、狗血、人血和猪血;埃及伊蚊对牛血吸血率也最高,为44%,其他依次为狗血、绵羊血、人血和猪血。现场实验表明家鸡对淡色库蚊引诱力较强,共诱集到1420只,其他依次为肉鸽、麻雀和大白鼠;家鸡对白纹伊蚊引诱力较强,共诱集到11只,其他依次为大白鼠、肉鸽和麻雀。结论 淡色库蚊嗜吸猪血,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嗜吸牛血;家鸡对淡色库蚊的引诱效果较好。
铁路旅客列车3种用药方式灭蠊效果观察
刘建新
摘要405)      PDF (89KB)(771)   
广东潮州某部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监测及综合防制研究
林立辉1;文艺2;李萌3;刘建伟1;李云1;白志军1;陈唯军1;方美玉1
摘要1363)      PDF (111KB)(634)   
目的 探索潮州某驻军登革热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等虫媒病综合防制效果,为预防和控制虫媒病毒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发热可疑患者和健康人血标本及蚊虫标本作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抗体调查;按全面或随机法调查营区内蚊虫孳生情况,人诱法监测成蚊叮刺率;用C6/36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法鉴定;用IFAT调查健康人群登革热和乙脑抗体;以“治本清源”为原则,普及防病知识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针对不同孳生地类型和栖息特点采用不同方法处理。结果 经监测发热待查病人和媒介蚊虫均未分离出病毒;健康人群登革热和乙脑的抗体水平不高;处理前蚊类优势种为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有少量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其中白纹伊蚊的容器指数(CI)为24.1,百户指数(BI)为30.0,均高于规定的危险地区界限20.0。结论 该驻地存在登革热和乙脑暴发流行潜在危险,蚊虫密度较高,人群抗体水平低,采用综合防制措施后,经3年连续观察,蚊媒已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
氯敌鼠钠盐在云南西部应用的评价
王红愫1; 刘建平2; 赵瑞昌3; 李保全4
摘要1214)      PDF (94KB)(656)   
目的:了解氯敌鼠钠盐(Chlorophacinone)对云南家栖、农田主要害鼠的杀灭效果。方法:浸泡法配制成碎玉米毒饵,设室内和农田两个现场,每个现场有0.01275%、0.017%两种浓度毒饵,农田一次性投放,亩用200g,以上海产溴敌隆(Bromadiolone)作对照,亩用150g;户用400g。夹夜法调查灭鼠效果,平行跳跃法调查保苗率。观察害鼠对各项处理的适口性和死亡时间。结果:3种处理在农田和室内都取得一致的灭效,经χ 2检验,两个现场的各处理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对害鼠适口性好,投饵后3d取食率均在90%以上;投饵后2~3d出现死鼠,4~7d为死亡高峰期。结论:氯敌鼠钠盐投饵量小,灭鼠效果好,灭鼠率达86.5%以上,保苗率在92.0%以上,与使用溴敌隆的综合成本差异不大,灭效亦相当,且药价较溴敌隆便宜,是大面积防制的后继药剂或搭配药剂。
RT-PCR技术在南方虫媒病毒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
方美玉; 蒋廉华; 陈翠华; 白志军; 林立辉; 刘建伟; 赵文忠; 陈唯军
摘要993)      PDF (271KB)(529)   
目的:调查南方地区虫媒病毒感染情况。方法:应用虫媒病毒的通用引物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结果:检测110组骚扰阿蚊、90组白纹伊蚊和18组致倦库蚊标本,分别检出15组、9组和2组阳性标本,阳性率分别为13.63%、10%、11.11%;168份发烧病人待查标本中,28份疑似登革热血标本、11份疑似乙型脑炎血标本和3份“不明热”血标本,均扩增出413bp的特异带,证实为虫媒病毒感染。结论:①我国南方地区存在除登革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外的其它黄病毒感染;②3种蚊虫标本检测出的阳性率表明,还可能存在新虫媒病毒疫源地。
可湿性粉剂害克宁实验室灭蚊、蝇效果
郭美丽; 孙亮; 刘建书; 张少白; 马文科
摘要434)      PDF (56KB)(657)   
餐饮业防灭蝇设施的效果研究
冷培恩1; 刘建国2; 陆美英3; 陆中力4; 王永鸣2; 叶苗凉3; 郁惠德4
摘要973)      PDF (97KB)(707)   
目的:了解餐饮行业现有防灭蝇设施的效果。方法:选择设置有灭蝇灯、风帘门、珠帘门的快餐店和饭店进行试验,用目测、拍打和粘捕法观察上述设施的使用与否对餐饮业室内蝇密度的影响。结果:灭蝇灯、风帘门、珠帘门使用时室内苍蝇均明显少于不使用时,且差异有显著性,但室内仍有不少苍蝇。结论:餐饮行业除了防蝇设施外,还需辅以其它灭蝇方法及措施。
广东省部分地区登革热监测分析
方美玉1; 陈翠华1; 温卫东2; 李荣彪2; 李锦清2; 彭翼飞1; 林立辉1; 马玉海1; 陈湛2; 田小东1; 蒋廉华1; 容顺明2; 陈唯军1; 刘建伟1; 徐春华1
摘要1103)      PDF (85KB)(618)   
目的:加强广东省登革热的监测,防止该病的大流行。方法:收集发烧可疑患者的血标本及蚊子标本作病原分离,并进一步用RT-PCR鉴定;采集监测点健康人血标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作抗体水平调查。结果:在佛山、沙湾、坪石3个监测点收集的发热待查患者和蚊媒标本,均未分离出登革病毒。蚊媒监测结果表明:布雷图指数大大超过有效控制指标5;全年大部分时间布雷图指数均超过20以上;血清学调查表明:健康人群抗体水平逐年下降。结论: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
以生态学方法为主的综合防制城镇居民区家鼠试验──Ⅰ.主要结果分析
李镜辉1; 岳木生2; 刘起勇1; 李健3; 王谷生2; 刘文4; 肖尊清4; 郑连光2; 孙援越4; 汪波4; 刘建新4; 吴桂月4; 王美云4; 周翠贞4; 倪明延4; 汪诚信1
摘要1023)      PDF (1361KB)(627)   
目的:探讨以生态学方法为主的综合防制城镇居民区家鼠的措施。方法:比较综合防制与单纯药物防制家鼠的效果。结果:试验区鼠密度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且从1996年5月至今维持在国家规定标准(3%)以下;药物区除投药后1~2个月内鼠密度暂时下降外,大多数月份均在6%以上,且从未下降到3%以下的国家标准;空白区除试验开始后药物杀灭使鼠密度下降外,从第2个月起一直超过6%,大多数月份在12%~13%。结论:综合防制不仅可以取得与单纯药物相同的甚至更好的灭鼠效果,且可减少或避免药物对环境的污染、人畜误食及二次中毒、灭效维持时间不长、鼠类易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耗费大量人、财、物力等副作用或弊端。
我国的电子灭鼠器
甘去非1; 刘建书1; 周希圣2
摘要402)      PDF (839KB)(616)   
关于第二代电猫性能参数的测试与分析
甘去非1; 周希圣2; 刘建书1
摘要405)      PDF (695KB)(540)   
厦门港鼠群结构、数量季节变动及种群演替研究
沈达惠1; 吴志玲1; 杨少熙2; 刘建萍2; 林礼聪2
摘要1192)      PDF (1110KB)(616)   
1986~1995年,厦门港区逐月对鼠群进行监测,其群落结构为臭+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共2目2科3属5种。4类生物小区的群落结构为:集装箱堆场和办公住宅区为臭+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粮食仓库和杂货库为臭+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各类生物小区的捕获率差别较大,以办公和住宅区捕获率最高。1995年残存鼠数量变动呈"山"字形,以8~9月份最高,黄胸鼠和黄毛鼠捕获率均为零。10年来鼠群结构不断变化,群落优势种的演替趋势是:臭→褐家鼠→小家鼠→臭,并提出今后的主要防制对象与时机。
代粮毒饵毒杀长爪沙鼠试验研究
陈永江; 宁智波; 宋东霞; 刘建军; 高文林; 田锦龙; 王建军
摘要423)      PDF (312KB)(640)   
中华鼢鼠活动规律研究初报
张文解1; 张晶东1; 王天顺1; 张景翰2; 刘建平2; 任怀义3; 章光中3
摘要934)      PDF (467KB)(556)   
作者研究了中华鼢鼠的年活动规律、春季活动规律、日活动规律以及产仔规律,证明年活动有两个高峰期,春季活动有5个阶段,日活动有4个时段,为制定防治策略,确定布弓。投药时间提供了科学依据。
406份狗血清鼠疫抗体检查结果分析
李玉贵; 刘满福; 张健; 刘建军
摘要405)      PDF (827KB)(536)   
杀鼠新灭长爪沙鼠的试验研究
甘去非; 刘建书; 胡德育; 孙养信; 范锁平
摘要1029)      PDF (186KB)(570)   
本文报道辽宁化工研究院新近合成的茚满二酮类抗凝血灭鼠剂──杀鼠新对长爪沙鼠的毒力测定、适口性观察及现场杀灭效果试验结果,用孙瑞元(1963)简化概率单位法计算,该药对长爪沙鼠的急性口服LD 50及95%可信限为2.8255±1.7674mg/kg,SE 50=0.1390,直线回归方程Y=3.4317+3.4766X.有选择对比试验,采用敌鼠钠盐毒饵;无选择对比试验,采用无毒饵,摄食系数均大于0.3.用25、50、100ppm杀鼠新毒饵进行现场灭效测试,对长爪沙鼠的灭洞率分别为97.98%、100%、100%,此药在我国广阔的北方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啮齿动物区系的研究
刘建书; 张志成; 徐宽; 张钧
摘要398)      PDF (1880KB)(519)   
代粮毒饵灭鼠试验研究
高文林1; 李镜辉2; 刘建军1; 李铁柱2; 陈永江1 赵凤山1; 宋东霞1; 谭建国1
摘要1073)      PDF (1424KB)(649)   
选自8种候选材料、可节粮60%的代粮诱饵,其组成为17.5%酒糟+17.5%醋糟+25%膨润土+40%玉米面,与正常粮食诱饵玉米面颗粒比较,摄食系数分别为0.79(大白鼠)和0.46(褐家鼠),加入引诱剂后,摄食系数分别上升至1.38(大白鼠)和0.56(褐家鼠)。其1‰敌鼠钠盐毒饵对褐家鼠的有选择和无选择摄食试验的毒杀比均为10∶10。现场试验表明,它能完全代替粮食诱饵用于灭鼠。
西安市创建灭鼠先进城市的灭鼠效果及控制鼠传疾病作用的研究
刘建书; 李景锋; 郭武占; 张素云
摘要414)      PDF (574KB)(518)   
西安地区啮齿动物种群分布与动态研究
刘建书1; 郭武占2; 张素云2; 李景峰2; 甘去非1
摘要1391)      PDF (1101KB)(563)   
西安地区啮齿动物隶属4科16属24种,其中子午沙鼠为本地区首次报道。鼠密度以渭河南部台原区最高(21.69%),西安市城区次之(8.04%),渭河谷地平原区最低(6.32%)。种群分布,渭河谷地平原区及渭河台原区均以大仓鼠、黑线姬鼠为优势种,西安市城区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种群变迁,10余年来以黄胸鼠明显上升和褐家鼠的显著下降为特点,本文还分析了啮齿动物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关系,提出了加强病原及疫情监测、大力灭鼠以预防鼠传疾病、控制鼠类危害的建议。